新华网北京8月2日电 在日前举办的第四届科技期刊论坛上,国际数字地球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围绕“科学数据开放共享,促进全球科技合作”主题进行了报告,郭华东以地球大数据为例,分析了科学数据共享如何促进全球科技合作。
2015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纲要提出“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已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郭华东提出:“科学有其自身规律,大数据开启了人类科技发展的一个新的大门。大数据成为人类共有的战略资源,它改变着科技范式,也可以直接读取科学发现,所以科学大数据本身非常有用,特别是在科技发展领域。”
郭华东认为,科学大数据是国家大数据的基石,地球大数据是我们认识地球的新钥匙。地球大数据作为科学大数据的其中一个分类,受到科学界的重点关注,中国科学院为此部署了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以下简称“地球大数据专项”)。郭华东谈到,我们需要开放科学和开放数据。“如果数据不共享只“躺”在那儿,这对于科研而言是一种悲哀,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现在我们提出的数据共享不是拿个U盘去拷贝,而是把数据计算服务一体化,建立智能的服务系统,实现更高水平开放的一种思路。”“地球大数据专项”把数据开放作为最高追求目标之一,搭建数据系统和网络来专门获取数据,提供全球科学数据共享,并形成云平台基础设施,在平台基础之上实行四项产出:提供决策支持、科学发现、技术创新以及科普或者知识传播。
“地球大数据专项”全景展示和动态推演“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过程与态势,实现对全景美丽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精准评价与决策支持。郭华东说,“三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们初步建成了地球大数据云服务的基础设施,从定量的数据里面可以看到,它在国际上是可以占有一席之地的。同时,在发展过程中,想走得更远是完全有条件的。”
开放的科学数据应当致力于促进全球科技合作。郭华东表示:“开放的数据中我们有开放期刊。如何用出版物助力知识传播,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科技期刊是国际科技合作的平台,高水平的国际科技合作可以极大地促进国际期刊的发展。”由中科院主办的《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是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致力于促进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和引用。此外,由国际数字地球学会(ISDE)、中国科学院等联合出版的学术刊物《地球大数据》也联合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们一同完成了数字地球手册,共享来自世界各地的地球大数据。
今年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期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线发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评估报告》,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专项”是三家主要贡献方之一。另外,中国的大数据平台系统服务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成为联合国2030年合作方之一。2020年9月举行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中国宣布将设立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新助力。郭华东介绍,中心将来的目标是要建成一个科学中心、一个创新中心、一个高端智库、一个培训和能力建设中心,实施五大行动,比如大数据平台、科学卫星、监测与评估、智库与教训培训等,这些规划均体现开放科学和科学数据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