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下午,武汉东湖高新区对外发布光谷人才政策3.0版,发出武汉招才“最强音”。
对顶尖科学家,给予最高1亿元无偿资金资助 ;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和重点产业人才引进,每年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金支持;推动设立永久居留“直报窗口”,便捷外籍人才跨境流动;在光谷全职工作满十年的顶尖领军人才可无偿获得人才住房100%产权……
光谷人才政策三连跳
光谷人才政策经历了三次升级跨越。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低迷,高端人才“怀才不遇”,武汉东湖高新区及时施策,吸引他们回来创新创业。
2009年,东湖高新区大胆尝试,自己做配置、拿办法、定标准,率先推出“3551光谷人才计划”,即光谷人才1.0,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聚集了陈焕春、闫大鹏、王肇中等首批人才“大V”。
闫大鹏是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教授、锐科激光副董事长兼总工程师。闫大鹏刚回国创业时,中国光纤激光产业为零,全部依赖进口。经过多年深耕,闫大鹏的创新成果让汉产光纤激光器替代了进口,其参与创办的锐科激光(300747.SZ)也登陆创业板,目前总市值超过300亿元。
没有关键人才,没有核心技术,没有原研创新,发展注定是低效益、低附加值、不可持续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只能是空谈。
为了加大引才力度,2015年,光谷又联合湖北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光谷人才基金,将“3551光谷人才计划”的“无偿资助”升级为“无偿资助+股权投资”新模式,光谷人才政策迎来2.0时代。
截至2020年底,光谷人才基金共支持了337个创业用户,其中90%为硕士、博士以上创业团队,5年累计投资4.27亿元,单个所投企业估值最高上涨60倍。
2017~2020年,武汉东湖高新区多措并举,累计留下45万大学生,在企博士超过1.2万人,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64.5%,在10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中位列第一。
进入新阶段,湖北省、武汉市的战略重点更加聚焦光谷,提出要加快构建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同时,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竞争格局日益激烈,对人才产品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为此,东湖高新区为构建“生态协同”的政策体系,打造“生态链+智能化+伴随型”的第3代人才政策产品。
构建人才生态和服务链
根据光谷人才政策3.0版,东湖高新区将在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流动、激励等领域,着力集聚支持更多海内外战略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
一方面设立1亿元中国光谷奖学金,更“前端”育才;另一方面为来到光谷的各层次人才解决住房、育儿等“后顾”之忧;组建光谷人才集团,精准提供医、教、住、行、商、娱等人才综合服务,从而让引才链条更广延伸,为人才提供更细致的服务。
东湖高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透露,光谷每年拟拿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5%用于支持人才创新,以更大的动力来驱动人才发展。资助方式也会转变成持续分段支持和持续追踪支持,让人才政策长效伴随人才成长,不做“一锤子买卖”。
据介绍,光谷人才政策3.0版将持续支持各类人才聚集光谷。高端服务人才范围将把名师、名医类高层次人才也纳入“3551”;新增优秀青年人才类别,对35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给予最高30万元资金支持;设立“光谷产业教授”,实施“海鸥式”人才政策,鼓励用人单位柔性引才。
“人才来到光谷,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落地安置是第一位的。”东湖高新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对无自有住房的,光谷会筹集人才公寓,本科生7折租房优惠,硕士、博士、“3551”人才免租1~3年;自行租住的,对硕士、博士、“3551”人才分别提供每月800、2000、3000元的房租补贴;为“3551”人才协调首套房的购买资格,扫除人才后顾之忧。
在发布会现场,“东湖科学城招贤榜”同期发榜,现场发布了近70个百万年薪的岗位。包括湖北实验室、中国信科、华星、天马、高德红外、华工科技、联影医疗、人福医药、药明康德、帝尔激光、斗鱼、聚芯微电子在内的30多家企业。其中5个湖北实验室发布了13个百万年薪岗位,斗鱼网络“产品专家”一职开出了150万~300万元/年的高薪酬岗位。
抓住了人才这一第一资源,市场活力也得以充分激发。今年上半年,武汉东湖高新区新增市场主体1.1万家、企业6700多家,总数分别达到14.9万户、10.5万户,有近一半的新增企业为高新技术企业,新增3家科技型上市企业、累计达52家,半年GDP率先突破1000亿元,较2019年增长19.3%,两年平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最新人口统计数据显示,东湖高新区现有常住人口超百万,平均年龄31.7岁,成为武汉乃至中部地区最年轻、最活跃的区域。
留才大环境更重要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不只是武汉,眼下,各大城市为保证城市年轻人存量,吸纳优质人才,纷纷祭出狠招奇招。
去年9月,上海推出重磅吸引高端人才政策,复旦大学等4所当地高校学生毕业就可落户,同年12月又启动施行更宽松的“居转户”政策。
北京继去年底宣布设立“公共户”后,近日又进一步放宽落户限制,全国高校硕士及博士毕业生,北京地区高校、京外地区“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均可由用人单位申请办理引进。
杭州给予A类顶尖人才最高800万元的购房款,以真金白银换人才;到浙江温州落户,符合条件的优秀本科生可以七折购买人才住房;广东中山市的政策则直击“人性”,可按就近入学原则安排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租房即可落户的江苏苏州市更是将这轮人才争夺战推向高潮。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波表示,人才竞争决定着未来城市竞争格局,这是很多城市加入人才争夺的基本逻辑。但更重要的是能够长久稳定地留住人才,“没有留住人才的大环境,所谓的人才政策就都是虚的,抢来的人才也会逐渐流失”。
“这里说的大环境既包括城市整体的营商环境,也包括人才具体所处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陈波进一步说,户籍政策的松绑虽然有利于解决人才成长发展的后顾之忧,但城市的发展潜力与活力、教育与医疗配套、交通便利程度、社会资源、商业氛围等,才是决定人才来与不来、留与不留的重要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