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资讯网

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 >

万亿规模全国碳市场今日开市,“中碳登”将成湖北“聚绿盆”

时间:2021-07-16 10:44:07 | 来源:第一财经

16日上午9时30分,备受关注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全国碳市场”)正式鸣锣开市。

第一财经记者在全国碳市场启动仪式湖北分会场现场见证了上线一刻,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北京主会场宣布全国碳市场启动上市交易。

第一财经记者现场了解到,碳配额开盘价为48元/吨,第一笔成交发生在开盘后的第二分钟。截至记者发稿,最新价已经较开盘价上涨了8.54%。

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开盘走势图

随着全国碳市场交易正式启动运行,各方关注的焦点也开始从市场建设转向运行成效方面。

专家预测,“十四五”期间,年碳排放总量预计至少在70亿吨左右,涵盖衍生品的交易规模可达6000亿元。

如此巨大的市场,会诞生出大量的新机遇。作为碳市场交易“枢纽”——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下称“中碳登”)所在地,湖北武汉有望借助“中碳登”吸引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资金流快速聚集,形成一个超千亿级的绿色低碳高新技术产业链。

湖北10年试点,交易规模全国居首

二氧化碳排放权成为一种商品,始于1997年《京都议定书》,碳排放交易成为全球推动减排的市场化手段。

而碳排放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政府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将一定的二氧化碳配额,发放给有排污需求企业,配额富余企业可将富余配额出售给配额不足企业,形成一定减排收益。

2011年,湖北和北京、上海等七地,获批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截至今年3月,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共覆盖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企业,累计覆盖4.4亿吨碳排放量,累计成交金额约104.7亿元,是全球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试点期间,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无论是市场交易规模、引资规模,还是纳入企业参与度等市场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据湖北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严宓介绍,2020年湖北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3.56亿吨,占全国50.8%;成交额83.51亿元,占全国54.4%。

湖北省委书记应勇今日在启动仪式上介绍,湖北碳市场现有各类市场主体10729个,其中,参与控排企业373家,二氧化碳总排放量3.56亿吨,碳交易额83.7亿元。碳市场覆盖工业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第二产业产值的70%,涉及电力、钢铁、水泥和化工等16大行业。通过市场交易,纳入企业累计实现减排收入5.04亿元。

湖北省委书记应勇在湖北分会场启动仪式上讲话

正是基于这份亮眼的试点成绩单,湖北得以从9个(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江苏、湖北、广东、福建、深圳)申请省市中脱颖而出,拿到了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两个系统的双料冠军。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两个评审得分均为第一的省市只能选择承建其中一个系统。最终,湖北选择牵头承建金融和产业资本更为聚集的“注册登记系统”。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注册登记系统好比碳资产的“银行”和“仓库”,承担了碳排放权的确权登记、交易结算、分配履约等业务,是全国碳资产的大数据中枢。

目前,主、副数据中心已经构成了同城主备系统架构,可以保证登记系统的不间断稳定运行,系统已具备了开立账户、注册登记、配额发放、交易结算、履约清缴等全业务流程功能,满足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的软硬件条件。

应勇表示,下一步,中碳登将充分发挥自己优势,进一步扎实做好全国碳市场各项基础工作,配合主管部门持续完善配套制度体系。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上,逐步将市场覆盖范围扩大到更多的高排放行业,根据需要进一步丰富登记和结算延伸性功能,实现全国碳市场的平稳有效运行和健康持续发展,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湖北碳交易体系设计核心专家、湖北经济学院教授孙永平认为,中碳登是碳市场的神经枢纽,其汇聚的海量数据会带来要素集聚效应,吸引先进的减排技术与服务落户武汉,从而有助于降低湖北本省的低碳转型成本,并带来更多的税收与就业,在湖北省形成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成为湖北的“聚绿盆”。

湖北省发改委人士介绍,初步统计,试点期间,参与湖北碳市场的各类服务机构约有1400家,注册资本超过2100亿元,从业人员约50000人。未来,全国碳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预计会提供近20万个就业岗位。

在湖北分会场举办的中国首届30·60国际会议上,湖北省生态环境厅与各大金融机构签约《金融机构支持全国碳市场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代表湖北两山绿色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与武昌区、各大金融机构、产业资本签约了规模为100亿的“武汉碳达峰基金”,代表武汉知识产权交易所与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盛隆电气、正邦集团签约了规模为100亿的“碳中和基金”,与五大电力公司和腾讯公司签订了《碳市场战略协议》,推动资本向绿色产业集中,擦亮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此外,湖北正在加快搭建“湖北绿色低碳产业综合服务平台”,设立200亿元的“湖北省低碳产业发展基金”。正在规划的长江国际低碳产业园,计划在5年内建成,吸引5个国际一流的低碳技术研发中心、20个国家级及省级实验室入驻,储备绿色低碳技术300项以上,以点带面孵化和培育1000个低碳产业项目落户湖北武汉。

全国市场启动,运行成效有待检验

从全国范围来看,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预测,随着全国碳市场吹哨启动, 2021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量或将达到2.5亿吨,为2020年各个试点交易所交易总量的3倍,成交金额将达60亿元。

中创碳投副总经理郭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打头阵的是2225家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继电力行业之后,全国碳市场还将会覆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行业,而这些行业的企业正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源头,能源消费总量分别占到全国及工业比重的50%、75%以上。

“如果八大行业全部纳入,覆盖的年碳排放总量预计至少在70亿吨左右,体量相当巨大。”郭伟说。

华金证券研报也预测,“十四五”期间,全国碳市场预计配额发放将达50亿吨,涵盖衍生品的交易规模可达6000亿元。

如此巨大的市场,会诞生出大量的新机遇。郭伟认为,特别是金融创新值得期待。从本质上讲,碳市场的金融属性非常高,具备发展金融衍生品的基础条件,但目前我国碳市场只有现货交易,金融化程度不高。

“其实只要通过合理的制度设计避免过度投机,碳金融衍生品市场更有利于提高碳市场的流动性,发出清晰的市场化碳价信号,引导减排成本存在差异的不同行业和企业充分借助碳市场的力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从而降低全社会碳排放控制和减排的成本。”郭伟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明确全国碳市场的金融属性,推动碳期货、碳期权等碳金融产品上市。

而随着全国碳市场交易正式启动运行,各方关注的焦点也开始从市场建设转向运行成效方面。

郭伟建议,全国碳市场启动运行一段时间后应尽快过渡到总量控制下的碳市场。总量目标可以和各省碳达峰的目标进行有效衔接,各地、各行业控排成本可以通过全国碳市场优化碳配额资源配置。在确保全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前提下,给部分地区和重点行业企业留出一定的排放空间,避免“一刀切”或者事前确定目标时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大幅增加全社会的控排成本。

此外,全国碳市场需要做好与其他相关政策机制的协同。郭伟建议,自愿碳减排项目(CCER)作为碳市场灵活抵消机制重启后,需要与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与绿色电力证书等相关政策做好衔接,确定自愿减排项目的重点支持范围,否则按照可再生能源项目规模化发展的供给能力和全国碳市场对自愿减排项目的有限需求,两者完全无法匹配。全国碳市场还需要与全国用能权交易市场做好差异化顶层设计,两种机制相互多补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