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建设国际集装箱海港枢纽、世界级航空枢纽,夯实在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和机场群建设中的核心引领地位。
具体的量化指标是——2025年,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4700万标准箱以上;航空旅客年吞吐量达到1.3亿人次以上,货邮年吞吐量达到410万吨以上。
2020年,这三个指标分别是4350万标箱、1.2亿人次、405.8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1年领跑全球连续11年位居全球首位,航空客货吞吐量分别位列全球城市第四位、第三位。
7月8日,上海发布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上海市交通委主任于福林表示,“十四五”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从“基本建成”迈向“全面建成”的历史新阶段。
洋山四期码头产能提升
近年来,由于国际经贸形势、新冠肺炎疫情复杂多变,运输需求不确定性增加。
世界贸易组织5月28日发布的《货物贸易晴雨表》显示,全球货物贸易自去年第二季度出现短暂深度下滑后,今年将呈现持续恢复态势。不过,尽管短期内贸易前景相对积极,但全球各地区表现并不均衡。从贸易类别上看,服务贸易仍然疲弱。
同时,世贸组织警告,目前全球各地区特别是贫穷国家新冠疫苗接种滞后,新冠疫情复燃会破坏贸易恢复进程。
对于上海而言,如何在连续11年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第一的基础上继续保有优势?
上港集团(600018.SH)副总张欣表示,2021年洋山四期码头预期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00万标准箱,同时,41台新设备分批交付投产,年底形成26条作业路生产规模,将实现630万标准箱年设计通过能力。
洋山四期是全球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自2017年12月开港至2020年底,码头投产设备规模从开港初的100台扩大至239台,开港至今集装箱吞吐量已突破1100万标准箱。
“‘十四五’期间,洋山四期码头要实现年700万标准箱通过能力,力争五年累计集装箱吞吐量完成3000万标准箱。”张欣说。
作为上海港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枢纽港,洋山港2020年的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000万标箱,约占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46%。根据规划,到2025年要达到2500万标箱。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赵义怀表示,“十四五”期间还将扩大洋山港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规模。2020年,洋山港国际中转集拼箱量346.6万标箱,占比达17%。
“新片区已完成多票国内跨口岸国际中转集拼业务试单,并对相关业务流程进行固化、优化。” 赵义怀表示,新片区将搭建国际中转集拼服务中心,实现出口拼箱、国际中转拆拼箱等多业态同场作业,支持对拆拼箱货物进行简单加工、包装组装,延伸物流增值服务,进一步提升洋山深水港枢纽功能。
完善集疏运体系
此外,于福林说,集疏运体系对港口的支撑作用十分关键。
整体来看,上海港码头结构性矛盾突出,铁路与港区、内河港区与海港衔接不畅,高等级内河航道、公路集疏运网络部分区段瓶颈影响整体效益发挥,海上搜救等应急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针对这些短板,于福林说,“十四五”期间重点推动两方面工作:一是促进内河水运发展,发挥其运能大、污染小、能耗低等优势。一是推动优化陆路集疏运网络,着力解决陆路运输瓶颈问题。
截至“十三五”末,上海市高等级内河航道达标里程已超过280公里,基本形成“连接江浙、对接海港”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架构。“十四五”期间,上海将继续促进内河水运发展,减少陆路交通压力。
“除了推进建设苏申内港线、油墩港航道整治工程外,还计划打通大芦线东延伸河海直达航道,使洋山深水港区与内陆集装箱货源地之间的往来更加高效、可靠。”于福林说,该项目在临港新片区打通了一条分流区域集卡通行压力的“水上高速”,每年可分流400~600万TEU的集疏运量,减小东海大桥及城市道路交通压力,有效提升集装箱内河运输的时效性与可靠性,对推动集装箱运输“公转水”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在陆路集疏运网络中,上海将规划建设临港新片区集疏运中心,以及东海大桥智能集卡专用道,二者之间通过东海大桥高架连接道工程连接。
东海大桥是洋山港唯一的陆路集疏运通道,近年来,通行压力持续加大。
“远期,我们还计划将集疏运中心、芦潮港铁路中心站、南港码头等设施连接起来,充分发挥多式联运优势,缓解陆路交通压力。”于福林说,上海还将进一步推动海铁联运业务发展。结合沪通铁路二期工程,建设外高桥港区进港专用线,解决当前港区和铁路衔接不畅问题。
目前,沪通铁路二期项目已完成专项规划调整审批,上海市交通委正在协调项目初步设计审批,争取尽早开工。同时,还将积极拓展海铁联运市场,充分发挥芦潮港铁路中心站作用,完善内陆地区对接上海港的海铁联运通道。
按照《规划》,2025年上海港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达到52%,集装箱海铁联运业务量达到65万标准箱。
长三角港口共建
要实现国际集装箱海港枢纽的目标,也需要在长三角范围内实现更好布局。
上海市交通委主任董爱华说,“十四五”期间,上海将积极推动长三角港政、航政、口岸管理协同,同时支持港航市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进行业务协同,促进航运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和便捷流动,与长三角港口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
目前,沪浙达成合作协议,组建实体共同推进小洋山北侧综合开发;沪苏签订通州湾新出海口开发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太仓港、安吉港成为上海港支线集装箱业务转运平台;长江集装箱江海联运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张欣表示,在市场合作层面,上港集团将加快长江业务转型创新,做实长江战略深化方案,突出新平台、新业务、新动能,推动集团长江战略“抽新枝”、开新局。
2020年,上港集团成立了洋山、外港、内贸三大集装箱片区,以片区为工作单元推动集装箱业务发展。当年,上海港内贸吞吐量总和突破600万标箱,同比增长约15%。
接下来,张欣表示,上港集团将筹建长江服务中心。与太仓等港、各支线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完成上海、九江、太仓三地的服务中心筹建工作。促进长江港航企业依托长江服务平台,实现港航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业务互通、创新创效。
同时,为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新开通“申芜快航”“太申快航”等“点对点”精品航线,实现“五定”运行,航线密度达到天天班,着力降低客户物流成本、提高货物运输效率。尤其是“太申快航”,极大提升长江全流域集装箱在太仓港的中转效率,形成长三角港口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此外,还将推动综合物流服务。打造“江海河”互通互联、“公铁水”齐头并进的港口枢纽体系和高效的物流集疏运网络体系。创新推出长江中转、陆改水、海铁联运、空箱中心、ICT内陆集装箱码头项目(苏州、湖州)等多种业务模式,为长江腹地客户多元化的物流需求提供服务选择。
(实习记者章从余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