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正在颠覆相机产业,但在技术的探索上,支撑相机发展的光学影像巨头如今却成为了中国手机厂商在影像赛道上发展的重要支撑。
“2014年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影像赛道的机会,但当时由于中国没有成熟的相机产业链,人才以及供应链相对薄弱,所以内部也曾犹豫,但在2016年,我们坚定了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vivo影像技术总经理于猛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影像技术是未来手机厂商竞逐的核心,接下来将与德国光学巨头蔡司展开移动视频拍摄领域的深度合作。
而在去年年底,蔡司已经成为vivo全球战略合作伙伴中的一员。
近年来,中国手机厂商密集与欧洲厂商接触以谋求移动影像上的突破,合作方包括了徕卡、哈苏以及蔡司。但与以往中国传统公司的合作路径不同,这些厂商不再止步于过去“投钱挂个品牌名”的合作方式,而是转为“不设上限”的投入真金白银,与欧洲厂商展开真正的“技术对话”。
以华为为例,此前华为研发多媒体部有一个专门的图像评测团队,光是有代表性的固定场景就有100多种,还有随机的场景,因为要达到徕卡的标准,对手机的器件、ISP算法以及后处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加则专门建立了哈苏自然色彩优化方案团队,在色彩调教、传感器校准方向投入研发人力。
而vivo则从2017年开始先后在在深圳、中国台北、东京、圣地亚哥等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7个影像研发中心,承担包括光学、算法、硬件、认知等不同方向的技术研发工作,影像及相关领域的团队规模已经超1000人。
据记者了解,在与蔡司的联合研发过程中,由于引入蔡司了制造工艺标准和更全面的测试流程,vivo需要在设计、制造、成像效果调教等配有专业的研发人员,仅是研发团队的投入就达到数百人。
“与合作的其他厂商相比,中国手机厂商的摄影系统、拍摄系统已经有了非常高的技术储备。”5月20日,蔡司消费者光学技术与创新主管Torsten Sievers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与中国厂商的合作,(技术储备)这一点是胜于其他合作厂商的。
Torsten Sievers向记者提到一个例子,当蔡司针对Biotar人像镜头技术提出建议时,中国的工程师可以在存在时差的情况下一天内进行回应,这为短时间实现产品力的提升提供了基础。“既然双方要共同去发展技术,对技术的理解以及开放的态度是其核心所在。”
来自德国,1957年就进入中国的蔡司集团是光学领域的领军者,目前在中国的业务涉及半导体制造技术、工业质量解决方案、显微镜解决方案、医疗技术、视力保健和消费者光学等,但从2019年开始,蔡司才正式与中国手机厂商展开合作。
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于技术合作无法对话以及对中国厂商工厂标准的疑虑。
回忆起当初双方进行商务合作谈判的情景,于猛对记者表示,“虽然做好了一切技术方案的介绍准备,但是最后蔡司还是向vivo提出了一个出乎大家意料的要求。”
“当时对方由COO带队,突然说要去看看手机制造中心,看一下排污系统是怎么处理的,我们没有做准备就临时安排工程部的总经理进行了陪同。”于猛对记者表示,这样的“考验”确实也没有办法提前做准备,在考察的时候,原本以为对方会关注销量、研发布局等,但后来发现这些只是双方合作的基本面,其实欧洲公司更看重中国公司在品质和绿色环保上的把控能力。
“他们实地考察的时候,发现我们的工作场景和流程都是符合标准的,也有欧盟等国际质量认证,对于他们来说也打消了疑虑。”于猛表示,这一次的小插曲却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双方合作的进程。
在合作上,双方基于一个认知基础:不能只做品牌联合,必须要有实质性的技术上的提升。于猛说,当vivo这边30多岁的年轻人面对对方二十年的“专家”时,虽然有一定的磨合过程但在移动影像技术讨论上,双方能够达成一致并将技术成果落地到产品中。
根据vivo内部的统计数据,目前和蔡司合作的第一代产品X60系列,销量已经是上一代X50系列同期的1.5倍。
但也可以看到,在影像赛道上,包括vivo在内几乎所有的头部厂商都在“重金投入”,尤其是中国厂商,争夺第一的口号几乎成为了标配。而从技术角度,手机影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光学系统、感光元件、芯片的处理以及算法,要做好手机影像,四个方面缺一不可。
于猛对记者表示,“传统影像能力平移到移动影像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中长期我们在研究健康影像和3D影像。”
“蔡司在去蓝光方面有非常深厚的技术积累,未来我们也在想是否有机会在vivo的屏幕或镜片上有去蓝光。3D、AR和VR是未来几年很确定性的东西,从人通过手机与世界交互层面来说,这个方向绝对是确定性的技术。”于猛说。